检察青年读红色经典
李邦硕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检察官助理
展开剩余84%今天我们要的介绍书目是《患难余生记》。这本书是邹韬奋先生的个人回忆录,从他1933年的第一次流亡写起,共准备写六次流亡生活以及此间的坎坷与奋争,但这也是韬奋先生最后未完成遗著,是他在流亡过程中在病执笔的,直至他因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病逝。
邹韬奋先生生活的年代,中国正处在历经从封建王朝灭亡到苦苦探索救国出路的时期,社会风云变幻,时代波云诡谲,各种思潮汇聚、碰撞,不知要将中国推向何处。为了实现早年立下的志愿和理想,他放弃了高薪的职业,心甘情愿地把整个身心扑在《生活周刊》的编辑、出版、发行的工作上,他以此作为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的事业,以这块小小的舆论阵地替人民说话,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从此,他为主持正义,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会黑暗而不懈奋斗的人生迎来了新的篇章。
三联书店中邹韬奋先生的铜像
大家知道吗?如今有着新经济中成功的新媒体之称的《三联生活周刊》,前身即是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周刊》。在我的学生时代,《三联生活周刊》可是同学们争抢阅读的宝贝。而大家可知道,当时韬奋先生的《生活周刊》有多热销?
书中描述:“当时《生活》周刊风行海内外,声势日大,不仅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可以随处见到,即在内地乡村僻壤及远在异域的华侨所在地,也随处可见。最有趣的是不但承蒙许多热心读者自动介绍订户,而且订户还有传代的,父亲归天,儿子还要接下去!”
在当时风云变化的年代,生活周刊能够每期销量十五万份,可见其蓬勃汹涌的形势,我也隐隐能够感受到当年民族青年蕴含着的对进步新思想的惊人力量。
《患难余生记》
“爱国的热火每一个角落里、每一个爱国同胞的心坎里燃烧着,当局虽尽力压抑,亦有难于禁止之势。《大众生活》便在这样形势下,接着《新生》而撑起光芒万丈的火炬,作为爱国者代言人和计划者。它产生正在震动寰宇的一二·九学生救国运动和全国澎湃、沛然莫能御的如火如荼的救亡运动的前夕。”
从这时候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从没放下手中的笔,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让《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
七君子与马相伯合影
还有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韬奋先生作为其中之一,在苏州的监狱经历了243天的铁窗生涯。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中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浪潮,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国民党停止剿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共七人,史称“七君子事件”。
面对狱中的磨难,我在《患难余生记》一书中,却读出了韬奋先生不同一般的精神。
尤妙的是李公仆先生
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他的身体本来很坚强,嗓子本来很结实,再经一练,更要震动屋瓦。
邹韬奋身陷囹圄,却仍是这般乐观、豁达,对个人利害看的很轻,但却执着于救亡运动,一点不肯放松。
读这本书,令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但最让我潸然泪下的还是韬奋先生病逝前的这部分。
邹韬奋先生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邹韬奋先生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后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3月,邹韬奋不幸查出罹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他忍受耳癌袭来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赶写《患难余生记》一书,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患难余生记》
“如今苟延残喘,勉强呼吸于人间,在病榻上于病苦中愤然持笔写此《患难余生记》,仍与黑暗势力作殊死战,也可谓万分侥幸了!”
上海的邹韬奋纪念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享年48岁。民国三十四年(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为邹韬奋先生题词: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合上书,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脑海里充盈着各种革命年代画面。在我的记忆中,不乏诸多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但像邹韬奋在生前都不是党员,但作为一个奋战在新闻宣传领域的知识分子,始终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不懈奋斗,令人敬佩。
《患难余生记》犹如洪钟一般向时代发出呐喊,包涵了韬奋先生热烈真挚的爱国之情,声犹在耳。他从事的事业遭受着无数次的挫折,但他依然百折不挠,他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始终坚守着他的信念,追求进步,力主抗日,但他也因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而被迫流亡,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就是我们要永远学习和汲取的韬奋精神。我相信,在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韬奋精神依然能够指引我们不忘初心,奋力前行!
策划出品 | 上海检察、上海检察青年工作委员会
发布于:天津市